生態產品是指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也是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現實需要。
今年,省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委聯合省科學院等成立專題調研組,就推動我省生態產品價值高質量轉化進行了廣泛深入調研,形成了調研報告。目前,我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有哪些亮點、存在哪些短板?如何加快推進我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亮點:排污權交易金額全國領先,試點示范工作有力推進
10月16日,我省首批排污權租賃簽約活動在邯鄲市舉行。在落實區域總量控制要求前提下,兩家出租方企業將污染減排形成的排污權,租賃給因生產波動需要短期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承租方,租賃期為1年。
“這是我省盤活‘閑置’排污權資源的又一創新之舉。”調研組負責人、省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委主任侯智敏介紹,近年來,全省圍繞推動生態產品價值高質量轉化難題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積累了不少體現河北特色的好經驗好做法。
排污權交易金額全國領先。我省構建了排污權市場化交易的“1+3+2”政策體系,推動完成了全省7.6萬家排污單位排污權確權,保障159個總投資1260億元的重點項目落地。2022年,全省排污權交易2249筆,交易金額達3.97億元,居全國第二位。
與此同時,我省還將創新構建的降碳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廣到“兩高”行業,以開發降碳產品為引領,助力“兩高”行業綠色轉型,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已累計開發降碳產品項目22個、核證減排量總規模600余萬噸,推動131.5萬噸降碳產品累計實現價值轉化7390萬元。其中,石家莊市贊皇縣通過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不斷增加森林蓄積和森林碳匯能力,推動虎寨口國營林場首期交易碳匯量2.5萬余噸、交易金額173萬余元,在縣域降碳產品價值實現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張家口市和承德市是我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省級試點。調研組發現,近年來兩市搶抓試點機遇,積極探索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方式方法,形成鮮明的地方特色。
作為全省唯一森林固碳試點,承德市率先在全省編制森林、草原、濕地、景區等降碳產品方法學,累計完成固碳量核證469.9萬噸,實現交易110萬噸。同時,創新開展“降碳產品價值實現+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模式,通過認購降碳產品替代生態修復,為降碳產品可持續經營開辟了新路徑。圍繞“承德山水”“承德好禮”等區域公共品牌,該市還建設了品牌展示交易中心,推進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發展。
與承德市不同,張家口市發揮當地生態優勢,先行先試編制風力發電和集中式光伏兩個降碳產品方法學,開發張北縣大囫圇風電場99MW風力發電、張北縣光伏+產業精準扶貧50MW集中式光伏兩個降碳產品,同時依托±500kV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和跨區域綠電交易機制,為北京冬奧會成為第一個“碳中和”冬奧會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張家口市還積極釋放‘冬奧效應’,舉辦的2022中國(河北)國際冰雪產業發展大會集中簽約22個重點項目,總投資302億元,舉辦的2023河北張家口冰雪產業博覽會簽約24個項目,總投資118.54億元。”侯智敏介紹,這些舉措打造了綠色發展“樣板”,有力推動了冰雪經濟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短板:生態價值開發利用不足,科技支撐能力較弱
在我省積極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同時,其他省市也在不斷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路徑。調研期間,調研組成員通過實地走訪、電話咨詢、網絡查詢等方式,對廣西、湖南、山東、福建、浙江、江西、貴州等地的先進經驗做法進行了深入了解。
“從調研結果上看,自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概念提出以來,特別是我國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印發后,全國各地重點圍繞破解生態產品‘度量難、交易難、變現難、抵押難’等問題,深入開展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謀劃創新和推進路徑探索實踐。”調研組成員、省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委環資處處長于秋峰介紹。
調研報告顯示,圍繞破解“度量難”問題,湖南省長沙縣率先開展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形成了一套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體系,以科學的方式將無價的生態產品“有價化”;圍繞破解“交易難”問題,廣西推出國家儲備林“林票”制度,制作并發行可增值、可交易、可分紅的“林票”;圍繞破解“變現難”問題,浙江省安吉縣率先開展“兩山合作社”改革,運用“分散化輸入—集中式輸出”理念,強化生態產品的經營和管理;圍繞破解“抵押難”問題,福建省南平市通過與政府性擔保公司合作,打通融資堵點。
“我省兼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海濱等地貌類型,生態產品豐富,開發潛力巨大。但由于我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起步相對較晚,無論與國家出臺意見的部署要求相比,還是與先進省份的工作進展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于秋峰介紹。
調研報告顯示,我省出臺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意見中,雖然明確了各相關部門職責,但缺乏后續督導考核和統籌協調。同時,全省生態產品底數不清,現有的水、森林、土地等資源指標和用水權、碳排放權、林權、用地權、用能權等產權交易路徑不暢,為數不多的生態指標和產權交易也因缺少競價依據,基本上是買方市場。
重生態保護修復、輕生態價值開發的問題也引起了調研組成員的關注。“我省高度重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但對生態保護修復中的產業開發和價值實現不夠重視,生態保護修復帶來的經濟效益未得到充分挖掘。”于秋峰認為,我省在“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
調研組同時了解到,目前,我省僅有少數科研單位、院校和自然資源、水利等部門的科研團隊,圍繞各自領域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關研究工作,研究團隊少、規模小。“由政府部門牽頭建立的專業機構或高端智庫也比較少,人才儲備及研究模式均難以全面支撐我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探索及后續工作的需要。”調研組成員、省科學院雙碳技術研究院綜合業務部部長劉偉表示。
建議:強化京津冀協同推動,發揮“政府+市場”作用
今年9月,省自然資源廳印發《河北省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第一批),公布了6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其中,“香河縣北運河文旅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引起了調研組的關注。
“大運河在香河境內全長21.7公里,其中既有香河管轄河道,也有京冀界河和津冀界河。近年來,香河縣通過打造連續成片的濱水森林景觀和河畔森林氧吧,營建適合大型涉禽和游禽覓食、棲息的自然生境,修建旅游碼頭等,展現了北運河的生態魅力和人文魅力,吸引眾多京津游客前去‘打卡’游玩。”劉偉認為,推動我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應充分發揮京津冀區域優勢。
調研報告建議,組織京津冀三地相關部門共同編制京津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施方案,提出區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總體要求和目標,并根據生態資源稟賦,明確各地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重點任務和主攻方向。同時,重點圍繞跨區域生態補償、生態產品互認、生態產品價值考核等機制積極探索,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京津冀方案。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雄安新區考察,主持召開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綠色化、低碳化發展,把雄安新區建設成為綠色發展城市典范。調研組認為,良好生態環境是雄安新區的重要價值體現,應進一步強化雄安新區引領作用。
“要發揮雄安新區政策集成創新優勢,加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強化雄安新區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探索建立全國生態產品交易中心,重點圍繞提升生態農業價值、挖掘白洋淀水生態價值、轉化綠地固碳價值三個方面先行先試,打造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雄安模式。”劉偉表示。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價值核算和項目開發運營機制,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支撐。對此,調研報告提出,加快推進我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推進我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工作的信息化、規范化和常態化,探索構建行政區域單元生態產品總值和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學習借鑒外省市改革經驗,整合提升區域碎片化的資產,解決生態資源集聚低效、資源利用開發統籌不足等問題。
強化“政府+市場”作用,可有效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上同向發力。調研組認為,一方面,應以“政府主導+市場調節”強化生態產品保護補償,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利益導向機制;另一方面,也要以“市場主體+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生態產品增值溢價。
“在調研中我們還了解到,江西、浙江等省份以立法的形式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我們建議,適時推動我省生態環保條例修改工作,在條例中以專章形式增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關內容,或者制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專項法規,以法治力量為我省生態產品價值高質量轉化保駕護航。”于秋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