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茶、一縷清風、一席話語、一個筆記本,人大代表和群眾圍坐“茶攤”,不時傳出一陣陣歡聲笑語……
沿104國道向南,前往海內名剎靈巖寺,長清區萬德街道境內的義靈關村是此行必經之地。在村廣場古柏下石亭里,區人大代表、義靈關村黨支部書記馮存道與手捧一杯杯熱茶的村民們話起家常。
“茶攤”上聊百姓事
打造代表履職“微陣地”
“路邊自來水池的水表凍裂,影響了供水。”“北邊的公廁一到冬天就凍壞,得想想辦法呀。”“村頭村尾的路口都應該弄上減速帶,車來車往的太不安全了!”大伙兒你一言我一語,伴著茶香,聊的盡是身邊事。馮存道一邊認真記錄在“民情日記”上,一邊說“周五咱們再通過陽光議事和‘四議兩公開’把這幾個用錢的事議一下”。“茶攤比較靈活,有啥會上說不明白的,老少爺們在這兒坐下來把呱拉透,就沒有解決不了的事”,馮存道告訴記者。
在相鄰不遠的靈巖村口,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往老人們手中發著“政策明白紙”。“村里的老人們普遍最關心就醫報銷、養老金發放這些問題。有時候電話里往往說不清楚,咱就在這兒面對面聊、手把手教。”說這話的區人大代表、靈巖村黨支部書記馬永奇正給村民茶杯里添水。
“田間地頭、農家小院、村口樹下,這都是和群眾交流的好地方。而且小范圍、短時間、小規模的議事,更有利于傾聽群眾心聲,解決大家的難題!”據長清區人大常委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2023年5月起,長清人大延伸代表“家站”建設,選取馬套、靈巖、義靈關、大馬村開展“代表茶攤”工作試點。人大代表、村黨組織書記定期支起茶攤,逐步探索出“微宣講+嘮家常+共議事”“百姓說事”等模式內容,打造集政策宣傳、事務管理、便民服務、民意搜集、矛盾調解于一身的“微陣地”。
依托試點村的成功經驗,長清人大將“代表茶攤”模式進一步推廣,并注重結合各村實際,宜“攤”則“攤”、宜“亭”則“亭”、宜“廊”則“廊”,制定“備攤、出攤、收攤”流程方案,不斷豐富“代表茶攤”內容和形式。
聚鄰里促治理
探索基層民主議事新機制
通過“代表茶攤”平臺,干部群眾圍繞村級產業發展、村莊治理建設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激發碰撞出許多“金點子”“好路子”。自推行以來,各村累計有10多項涉及村級發展的重大事項在茶攤上統一思想、定計拍板。義靈關村通過“小茶攤”商議確定籌資30萬元建立農業合作社,流轉盤活村莊閑置土地180余畝,發展露天蔬菜,帶動村集體增收10余萬元。通過“代表茶攤”靈巖村村委和沿街商販形成共識,成立靈巖片區行業自律協會,對沿線招收攬客和停車問題進行整治。

“代表茶攤”讓群眾關心的事有處說、有地接、有人管。目前,已經累計征集意見建議1500余條,開展政策宣講、知識宣傳、協商議事等400余次,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00余個。依托“代表茶攤”推動“鄰里事務鄰里辦、鄰里難題鄰里解”,形成“以茶攤聚鄰里、以鄰里促治理”良好局面,打造了“抓前端、治未病”的矛盾化解新平臺。
為確保“代表茶攤”議事事項的落實,長清區人大總結了“說、議、辦、評”四步工作法,由人大代表和群眾代表組成全過程跟蹤督辦和評估專項小組,推動民主議事成果高效轉化。截至目前,經由“代表茶攤”收集整理的人大代表建議46條,已經全部辦結。
依托“代表茶攤”等創新形式,長清區立足“黨建引領、人大融入”定位,探索出了人大工作融入基層治理的新路徑,暢通社情民意收集渠道,探索平臺民主議事新機制,搭建起“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新平臺。通過豐富代表履職形式和陣地空間,長清區各級人大代表的“根”在群眾中越扎越深,全過程人民民主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