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全國人大委托,今年,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就《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貫徹實施情況,在我省開展執法檢查。
非遺項目名錄體系建設進展怎樣?非遺教育普及情況如何?非遺保護和利用是否充分?執法檢查組先后赴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地現場檢查,聽取有關部門關于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情況的匯報,與非遺傳承人、相關從業者、人大代表、高校師生等座談交流,并委托部分市人大常委會進行相關檢查,既督促各地嚴格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也為推動非遺“活”起來、“潮”起來支招。
從檢查結果看,當前,我省在非遺資源調查、非遺教育普及、非遺傳承利用等方面成效顯著,構建了更加科學合理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分類體系,非遺融合發展路徑不斷拓展。同時,檢查中也發現部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授業能力不足,個別地方非遺資源活化利用不夠充分、文旅融合不夠深入等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
摸清“家底”,為非遺保護筑基
夜幕降臨,滄州市大運河畔的南川老街燈火璀璨、熱鬧非凡。街市上,剪紙、葫蘆烙畫、蔡氏布貼畫等展示非遺技藝的攤位前游客絡繹不絕,雜技、武術等非遺表演現場掌聲不斷。
大運河滄州段流經吳橋、東光、南皮、泊頭、滄州市區、滄縣、青縣,是我省大運河文化遺產最為集中的河段。今年6月,執法檢查組到滄州市南川老街、中國大運河非遺展示館、吳橋雜技大世界等,詳細了解當地非遺保護傳承情況。
執法檢查過程中,全國人大代表、滄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英華介紹,近年來,該市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制定了《滄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持續開展非遺調查和非遺記錄工程,推動了市、縣兩級非遺資源數據庫建設。
“目前,滄州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省級非遺項目123項、市級非遺項目434項,并對武術、雜技非遺項目名錄進行了專門整理。”梁英華說。
怎樣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保存工作?執法檢查組成員、省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委員梁久豐認為,首先要摸清非遺“家底”。
“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展了全省非遺資源調查,通過深入挖掘整理大量手稿、錄音、錄像等原始資料,全面摸清了全省非遺資源種類、數量、分布和現狀,這是為非遺保護筑基的大事。”梁久豐說,為妥善保存好相關實物和資料,我省還實施了非遺記錄工程,對99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全面系統記錄;制定非遺檔案和數據庫建設標準規范,基本實現市級以上非遺檔案數字化。
持續健全國家、省、市、縣(區)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目前,我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49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90項,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47人;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641項,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313人;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414項,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023人。
針對執法檢查中發現的部分地區重申報、輕保護等問題,執法檢查組建議,應常態化開展非遺調查,推動建立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的非遺數據庫和多媒體展示平臺,對非遺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內涵保存完整的區域實行整體性保護,推動區域內建立長期高效的統籌協作機制。
引藝入校,為非遺傳承育苗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提出,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我省落地情況如何?執法檢查組專門到部分學校實地查看。
廊坊霸州市勝芳鎮歷史悠久,擁有幾十項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年來,該鎮紅光小學將勝芳花燈、勝芳傳統武術、勝芳布藝等非遺項目融入教學。
“自2019年廊坊市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以來,已有近萬名學生參與。廊坊還積極推動京東大鼓、八卦掌、景泰藍制作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納入本地中小學和職技學院校本課程。”執法檢查過程中,廊坊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邵二玲介紹。
為促進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相融合,全省127所中小學校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13所省內大中專院校被命名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基地”,12所高校被命名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越來越多的學校成為“苗圃”,為非遺傳承培育新苗。
執法檢查過程中,部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授業能力不足問題引起了執法檢查組的注意。他們建議,加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研修培訓。
我省部分院校已積極行動。2017年,河北大學、河北藝術職業學院、河北美術學院、河北民族師范學院4所高校開始承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截至目前已承辦培訓37期,培訓超1300人次。為推進非遺學科建設,我省還在河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科技大學、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等高校建立非遺研究和傳播基地32處,在河北美術學院開設非遺本科專業,組織開展非遺理論研究,推出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和專著。
設計+數字,為非遺發展賦能
提起土布,你能想到什么?
走進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傳統土布“粗、簡、俗”的印象被徹底打破。這里不僅有輕薄時尚的衣裙、柔軟親膚的床品,還有各種款式的圍巾、背包、靠墊、錢袋等,不僅設計新穎,實用性也強。
2013年,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怎樣讓老手藝煥發新活力?贊皇縣建立起省級傳統工藝工作站,推進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挖掘研究,培養非遺產品創意和設計人才,開發土布新產品。
“目前,我們的原村土布花色已有1900多種,深加工產品形成了4大系列300多個品種。”全國人大代表、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崔雪琴介紹,通過對傳統技藝進行創新轉化,近年來原村土布不僅走進德國法蘭克福家紡展、比利時弗拉芒國際貿易博覽會等國際展會,還受邀登上了米蘭國際時裝周。
執法檢查組發現,設計+數字,正在為非遺傳承發展賦能。石家莊市平山縣依托錯金銀傳統工藝開發了數百種中山國文化衍生產品,邯鄲市將磁州窯制作技藝、草編技藝、黑陶制作技藝等與日用品、服飾等生產制作相結合,設計開發文創產品。數字技術的使用,更為非遺發展打開了新空間。保定市推出了全市非遺手繪電子地圖,游客通過手機掃碼即可一鍵獲取;邢臺市建成了13個非遺文化主題游園,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示,打造出“學一套拳,游一座城,尋紅色根”的文化IP。
“跨界、融合、創新,使非遺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但也有部分地區對非遺資源的合理利用還不夠充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潛力有待更深入挖掘。”執法檢查組成員、省人大代表趙永海說。
執法檢查組建議,在堅持保護的前提下,各地應大力發展“非遺+旅游”“非遺+文創”“非遺+生產”等新業態,打造更多精品非遺旅游線路、非遺文創產品、非遺生產性保護集群。同時,豐富拓展非遺轉化利用場景,進一步發揮非遺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社會治理、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